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地球科学学院青年教师参加第七届地球科学系统大会

发布时间:2023-07-21   来源:地球科学学院   作者:   编辑:王文茜

2023年7月4-7日,由中国大洋发现计划(IODP-China)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主办的第七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Conference on Earth System Science, CESS)在上海召开。地球系统科学大会是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两年一度的学术盛会,其目标在于促进学科交叉,横跨圈层、穿越时空,推动海陆结合、古今结合、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结合、以及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当前我国地球科学、尤其是海洋科学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大会的宗旨在于提供“陆地走向海洋、海洋结合陆地”的交流平台。本次会议有来自国内外260余家单位的2700余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齐聚上海松江,围绕78个精彩纷呈的专题,在主会场和16个分会场展开了火热的学术交流活动,体现出高度的跨学科性,强调并着重讨论和交叉合作。

图1地球系统科学大会合影

澳门沙金在线平台地球科学学院教师、河北省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成员王志伟和张振在上海参加了此次会议。

王志伟教授在会上做了题为“华北克拉通北部晚古生代地幔交代作用与深部碳循环:早二叠世超镁铁质岩的制约”的口头报告,分别从岩浆作用与深部碳循环、冀北高寺台早二叠世超镁铁岩地幔源区、岩浆演化与补给过程、动力学背景与深部碳循环4个方面,阐述了冀北早二叠世富单斜辉石岩的母岩浆起源于受碳酸盐熔体交代的软流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与岩石圈地幔发生相互作用,岩浆房在地壳浅部经历了多期深部岩浆补给和富铁熔体注入,促进了岩浆的上升运移以及地球深部碳向浅部迁移,同时还提出华北克拉通北部晚古生代三期岩浆作用可能是晚石炭末期-早二叠世早期全球大气CO2回升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张振老师做了题为“泥河湾盆地上新世中晚期气候与环境变化特征”的展版报告,通过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等指标探讨了泥河湾盆地上新世中晚期,特别是上新世中期温暖期气候和C3/C4植被特征及变化趋势。

会议期间王志伟教授、张振老师还与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和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吉林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学习。

图2王志伟做口头报告

图3张振做展板报告

图4王志伟与汪品先院士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