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专访 > 正文

【荣退教师】三尺讲台,一生情怀——访张艳萍老师

发布时间:2016-09-13   来源:新闻中心大学生记者团   作者:​ 王文心 潘君   编辑:耿凯

张艳萍,从事教育工作44年,党龄41年。1986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先后多次被授予优秀教师、教师标兵、河北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曾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曾被聘为河北省高等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6年光荣退休。

一生执教,旨在育人

多年的执教,张艳萍始终坚信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授业是教师的职业基础所在,传道才是教师的职业灵魂。她的教学生涯正是将“传道”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她最看重是“做人”,她认为一个人只有会做人才会做事,会做人才会成功。

与张艳萍的交流中,让记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身上那股热情和活力,仿佛岁月在她的身上不曾留下痕迹。张艳萍常常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当问及与学生的相处模式时,她告诉我们她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课堂上,她采用提问式教学,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余,她充分利用自己心理学与法学的知识缩短与学生的年龄距离,以此拉近心灵的鸿沟,与学生们交流思想,推心置腹。

谆谆教诲,精心耕耘

从老师填鸭式教学到如今大学的自我管理学习,很多新生也许并不习惯。对于如何引导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张艳萍给我们分享了一个《九岁县令》的故事。“讨饭的怎么了?人这一生永远逃不过讨饭和坐牢两件事。”故事里的这句话每次都会被张艳萍分享到新生课堂上。在张老师看来,我们的确每个人都要经历讨饭和坐牢两件事。所谓“讨饭”可以理解为讨一份工作,所谓“坐牢”即“心牢”。

她解释说,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经历各种痛苦难熬的事情。对于大学生来说,也许有的课你并不想上,也许有的老师你也毫无兴趣,有时,你也可能会觉得大学生活并不自由快乐,我们时常坐在“心牢”里苦思冥想,但只有尽快“刑满释放”,面对现实,认清自己,才能让自己的大学不留遗憾。无论是“讨饭”还是“坐牢”,我们都需要不断修炼自己,提高自己。每个人都要经历从“新”到“老”的过程,我们不要惧怕未知,更不要放纵自我,积极应对才不愧于我们的青春。

精益求精,完美谢幕

张艳萍44年的教书生涯于今年6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结局如此完美,我们却不免对开头产生了好奇,张艳萍是怎样走上讲台的?

回顾自己当时的选择,她娓娓道来:“我当老师的时候才十六岁,就是一个黄毛丫头,我当时对老师这个职业毫无兴趣,我的老师劝了我两天两夜,回想起来,那个老师不仅是我职业的启蒙老师,更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我非常感谢她,也感谢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并为之努力下去。”当初刚刚发芽的小树苗经过风雨的洗礼长成了苍天大树,这棵大树为许多新芽输送了几十年的营养。

如今张艳萍退休了,但她表示仍然会坚持学习一些东西,比如声乐、烹饪,让自己的潜力得到不断发掘。“活到老,学到老。”张老师一直在强调这句话,任何技能都没有年龄的限制,张老师用她自身的实际行动让我们了解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这种乐观的心态和不断学习的精神,也让我们见识到了“为人师表”的真谛。

最后张艳萍老师把最真挚的祝福送给她工作了一辈子的澳门沙金在线平台。她感慨道,离开学校总是不舍得,正式更名后的大学一定会走得更远、更好。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我们也衷心希望,在职业生涯圆满结束的同时,张艳萍老师可以在生活中开辟属于自己的另一片天地!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