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的大气环境已到了不治不行、非治不可的阶段了。”在日前召开的河北省政协2012年1号提案协商座谈会上,与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市民代表认为,虽然近年来石家庄加大大气污染的治理力度,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省会大气环境质量较差、污染指数偏高、复合型污染等问题还比较严重,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值还有较大差距。
为了进一步推动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河北省政协在政协网站开通专栏,举办“我为改善和提高省会大气环境质量建言献策”活动,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建议;向省会各级政协组织、各个党派团体、各级政协委员发出倡议书,在民心广场、博物馆广场发放宣传资料,号召大家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省会大气污染治理。
让城市绿肺自由呼吸
“高度的人口密集不仅增加了污染物的来源,关键是密集的建筑群不利于空气中尘粒的扩散而造成雾霾。”河北省政协委员、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栾文楼建议,石家庄市政府应从长远出发,在城市规划中扩大绿地面积,降低建筑密度,降低中心区的人口密度。严格管理建筑扬尘,并从技术手段上和实施方案上想办法,清理市中心区域的常年积尘,特别是PM2.5高含量分布区。
同时,浅层地温能资源是一种绿色的清洁能源,省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栾文楼说,河北省国土资源厅近年来对省会的浅层地温能资源做了大量前期调查和研究工作,为石家庄市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石家庄市政府应主动应用已有成果,做好规划,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减少燃煤的应用,加快三环绿化带的建设。石家庄市环保局及省市科技部门与院校合作继续开展大气污染源、已有危害及预警、治理方法的研究。
让循环经济有所作为
“循环经济模式的基本内涵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河北省政协委员、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民建石家庄市委主委武义青提出,要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未来5年全社会环境保护投资需求约3.4万亿元,诸多新兴环保产业领域将得到重点支持。这对河北省和石家庄市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应该紧紧抓住。虽然河北省环保产业小而散,但已有一定基础,应加大对环保产业特别是现有优势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
武义青提出,今后3年省会石家庄市区人口密度将进一步增加,市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应未雨绸缪,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积极推进正定新区建设及组团城市发展。市区建筑面积增加部分应主要用于发展高效服务业。
推行无污染发展战略
“石家庄严重的大气污染现状与其特殊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河北省政协委员、省气象局局长姚学祥呼吁,应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无污染发展战略,走低排放无污染发展道路。发挥区位优势,优先发展无污染的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积极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燃煤,扩大天然气清洁能源的比例,发展城市集中供热,推广清洁生产和洁净煤技术。
姚学祥提出,如果不重视城市发展对局地气候的影响,会带来一系列城市问题,诸如出现“城市热岛”、“城市干岛”、“城市浑浊岛”等城市特有的现象,加重城市的污染。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在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都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为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在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及建设时把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灾害风险管理范畴,充分考虑大气环境承载力和主导风向、城市热岛效应等气候变化因素,以利于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引导项目投资方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瑞和项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蕊建议。
河北省一产投资占三次产业投资比重实现基本稳定,并要逐年下调,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二产投资比重逐年下调,三产投资比重逐年上调,均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继而达到或接近全国先进地区的水平。建立健全项目投资准入制度,防治高耗能工业污染,提高项目环境保护准入门槛。对高耗能行业原则上禁止新上项目,如钢铁、有色金属、化学工业中的煤化工、电石、黄磷、烧碱、纯碱、建材工业中的水泥、玻璃、陶瓷等高耗能产品。
同时,对现有的高耗能产品限制增量,改造、整合、重组存量,只在现有行业中不扩大规模的前提下加以技术改造,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改造提升这些产业的产品功能与质量,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做到节能减排。
修改相关法律法规
“一些法律、地方性法规已远不能适应现在省会大气污染治理的严峻形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石家庄市的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三和时代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宏斌提出,在国家出台PM2.5标准的情况下,应适应省会严峻的形势,加大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力度。同时,加快立法进度,用足用好立法权限,并就1号提案涉及的对地热、太阳能等新能源立法出台鼓励扶持政策,加大对扬尘污染的规制与惩罚力度,开征扬尘污染排污费。
张宏斌建议,应发挥司法作为公平正义最后一道底线的作用,畅通公民有序参与、依法监督大气环境治理工作的法律救济渠道。畅通公民依法维护环境权益的司法救济渠道,保护、扶持民间环保组织的健康发展,真正做到全体市民的广泛参与、广泛监督,将参与监督纳入法制化解决的轨道。
从源头控制污染物
“目前,城市的大气污染以复合污染为主,不仅是浮尘,也不仅仅是PM2.5,而是包括污染物化学反应后的二次污染,如果不对污染物进行监测及成分分析,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先河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李玉国认为。
李玉国建议,建立城市复合型大气污染监测、预警及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对空气中复合污染物的监测,掌握复合污染物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产生机理,找出主要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从源头控制大气复合污染物,根据数据模型分析提出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对策,为省会的大气污染治理与空气质量改善提供决策参考,并通过积累数据,对治理效果进行科学评价。记者 徐俊华 周迎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