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链接
新华网河北频道4月6日电(齐宝辉)笔者从石家庄经济学院获悉,由该校牛树银教授主持完成的"幔枝构造与资源环境"成果获得2011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成果在指导地质找矿实践中取得突破,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日前,河北省在石家庄河北会堂隆重举行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石家庄经济学院有3项研究成果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其中,牛树银教授主持完成的"幔枝构造与资源环境(幔枝构造与成矿规律找矿方向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亢俊健教授主持完成的"218Po快速测氡方法仪器及其应用"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刘国辉教授参与完成的"古建筑无损检测技术的试验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幔枝构造是牛树银教授及其项目组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张宣幔枝构造的形成及成矿作用研究(编号:40272088)"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冀北-太行山北段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综合研究(200110200038)"成果,包括总结二十余年科研工作的基础上,自主创新提出的地质成矿控矿新理论,是地幔热柱多级演化的第三级单元,它不仅是陆内伸展构造的一种主要动力学机制,也是重要的成矿控矿构造。
据介绍,地球物质运动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一种是地内物质在重力分异作用下,较重元素下沉逐渐形成地核,较轻元素上浮逐渐形成地幔、地壳;另一种是地内物质在热力膨胀作用下,热物质上升形成地幔热柱,并通过地幔热柱、地幔冷柱的物质对流,将岩石圈与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能量、深部动力学过程以及地球表层的板块运动等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解决诸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成矿作用等的深部机制,甚至成为探索全球变化、环境变迁、生态环境、生物演化等的重要理论基础。尤其在指导深部地质找矿中成效显著。
幔枝构造的提出及其深入研究,在成矿理论上取得重要进展,在指导地质找矿实践中取得重大突破。幔枝构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源,甚至可能来自核-幔边界,通过地幔柱多级演化向上迁移。幔枝构造则是地幔柱多级演化的第三级构造单元,具体的成矿控矿构造则是脆-韧性剪切带,岩体内、外接触带等不同性质的构造、甚至裂隙,它们分别控制着矿带、矿田、矿床、矿体。
这一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成果的先进水平,在幔枝构造及其成矿控矿作用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河北、河南、山西、内蒙等省区亦得到应用,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另据了解,由石家庄经济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河北省光电信息与地球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亢俊健教授主持的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计划项目《光纤光栅传感器》(2009GJA0035)通过会议评审验收。本次验收是科技部委托,由河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河北省承担的50项国家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进行集中验收。
评审专家组听取了由亢俊健教授代表企业和科技人员单位对所承担项目的汇报。项目实施期间,在光电所科技人员的带领下成功建立了光纤光栅和光纤光栅传感器生产线,逐步改进以往生产工艺的不足,完善了光纤光栅和光纤光栅传感器的生产工艺流程。目前已可以制作生产7种常规传感及通信用的光纤光栅以及5种光纤光栅传感器。同时,顺利组建光纤光栅及光纤光栅传感器生产车间,实现光纤光栅及光纤光栅传感器规模生产。所研制产品在销售及实际工程项目应用中,赢得了客户好评。经现场质疑答辩和充分讨论,评审专家对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完)